|
过去的四年,是常熟历史上不平凡的四年。
8 j4 m+ u9 s4 A% G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种困难挑战前所未有。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8 Z' k4 g2 ^4 P4 ~; i$ T) y
面对困难,全市上下始终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沉着应对,攻坚克难,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瞄准率先,各地干部群众勇于担当,抢抓机遇,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发展质量同步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幸福指数强劲攀升。
0 Z7 ]/ c2 E; U# q0 J3 q四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均在15%以上,五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显著提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蓝图已经绘就,“美好常熟”的图卷正舒展开来。
! ]+ h' i. K \/ |2 ~改革创新 z( B$ V- g- N% s
提升综合实力
4 m0 }. T, m8 W ?4 P, I6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这是四年来常熟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1 |7 o4 c. W0 ?2 V3 }, u& y, b. `全省首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立、常熟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揭牌、“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落户。四年来,常熟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创体制优势,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市政公用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改革创新突破发展难题,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攀升,“十一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超过15%,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呈现新的亮点,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备受瞩目,成为常熟参与区域竞争的强劲优势。
O* i j7 h( G% D& R/ m. S& d' W城乡统筹& b4 b/ a4 I: o5 m8 @0 \
催生发展新貌
4 _ P* p9 S1 D& `) I/ m1 q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常熟为此不遗余力。0 q+ Y3 h: p9 H# N6 e
近年来,本市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文明等“五个对接”,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为首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常熟着力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下功夫,近年来中心城市功能和“小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全市“一城四片区”城乡框架逐步形成。城市管理体制得到理顺,社会管理服务格局更加完善。" ^4 }" n* W& ~8 i) y2 F4 C
在城乡,三环路快速化改造、文化片区重点项目等一批重大交通、水利、供电、供水、供气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城乡、镇域公交三级运行网络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还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关闭了一批“六小一无”企业,实施新一轮蓝天碧水工程,建立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开展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其成效获得老百姓的一致欢迎和认可,常熟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称号。* K# y }) r$ z( H( ]$ ~5 Q
民生事业提升生活质量& J6 e4 n7 m; b. o/ V( y
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并轨,全市养老保险覆盖率、社会养老保障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入率均达99%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被征地农民全面纳入城保管理。社会保障体系上的一组数据,是常熟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侧面。
" \1 i* @2 |! ^ W3 ?. T. }) ?四年来,常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多元化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建设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平安常熟、法治常熟建设,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w3 |8 o9 G0 u! W7 s0 w7 Q1 r
很多市民还发现,近年来在常熟,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了。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浒浦高级中学、外国语初中、常熟国际学校等一批新校建成,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圆满承办世界杯花样游泳赛、亚洲杯水球赛等重大赛事,建成体育中心等一批全民健身场所,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得到大力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文明素质得到不断丰富提升。9 `1 a. D) V0 M- m
' l% o$ z3 p) _* [. s9 Y)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