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的习惯性出行也一时难以改变,公交换乘的耐受性很差
4 y0 u/ [/ @8 w& t$ r进城必须进入老城区的观念也短期难以扭转9 G2 o/ V9 d0 o
$ w R5 w3 v2 p( G7 Z$ q @
1 X6 l+ [8 J8 Z提问标题: 公交建议 提交日期: 2014-05-21 09:58:07
* j2 f. ]3 u& S$ Z提问内容: 关于常熟公交,不断增加公交车辆,调整并大量增加公交线路,这才是体现常熟公交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市民群众的根本,否则一切都是假大空,因为再怎么更新公交车辆或提升外在条件(如新建电子站牌、新建客运站、新建专用道、设备提升),有三点始终是无法保证的,分别是:一、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目前常熟公交线路不断延伸,而数量上保持在05年的40条,最终导致了乘客不该换乘的反倒需要换乘、该换乘的不需要换乘的一种尴尬局面,例如理工学院到新区医院不需要换乘,理工学院到客运站需要换乘。二、便捷性,不提倡点对点的服务,但是常熟市区规模今非昔比,应不再局限于公交线路都是乡下到方塔街的老思维,而是充分考虑到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由于堵车等因素间隔不均匀亦造成很多不便,调整增加线路使得线路剪短并有首末站整点发车也至关重要,如5路沙家浜开出后只到达市一中往返,115路由新建的服装城枢纽站开出到新区医院。三、舒适性,新车旧车区别不大,若只更新,不增加运力,尤其是城乡公交车,车内那么拥挤,舒适性很难保证。其次,严重质疑所谓的全部淘汰更新,建议常熟领导去落后欠发达的城市去看一下,殊不知全国有多少城市用不到类似于常熟的淘汰车辆,我把常熟即将淘汰城市公交车图片给外地的朋友看,都说是比较新的。【建议修改计划】,为此提出三点建议(1)城乡公交三年内净增200辆公交车。(2)城市公交五年内由39条公交线路增加至60条,净增公交120辆。(3)将客流稀少或走向畸形的镇村公交调整优化,适当增加线路。以上建议合情合理,并非遥不可及,建议只代表广大乘客群体,不代表个人需求。3 B; C; E2 @3 t" [8 e5 T
受理单位: 市交通运输局 回复日期: 2014-05-26 10:30:33
& {* y7 V1 z7 M! N: j5 j回复内容: ) v& ?4 C/ F& E: R
您好!首先感谢建议人对公交事业的热心。公交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管理理念,但同时受城市的规模、地理环境和规划布局的影响。近几年来,常熟的公交发展不可谓不快,公交城乡一体化也正在着实推进。2013年起城乡公交也获得了市财政支持,同时实现农村客运向公交化的转变。自2007年我市公交改革以来,线路资源不断优化,公交覆盖率、班次密度不断提高,民众正享受着公交发展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的城区布局、道路条件制约了公交的发展,群众的习惯性出行也一时难以改变,公交换乘的耐受性很差,进城必须进入老城区的观念也短期难以扭转。2013年在城乡公交低票价改革时准备对现有线网重新调整规划,也因遭到了部分群众反对而搁浅。诉求人提出的大幅增加线路和车辆的建议短期内不可能实现,一是目前老城区和主城区较多道路狭窄,通行条件差,大幅增加公交车辆非但不能解决运力问题,而是造成新的阻塞,目前的首要问题是优化线网结构,提高公交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城乡公交的功能是沟通市区及各乡镇,不必深入主城区及老城区,而是增加换乘点及换乘枢纽,因此必须突破阻力,争取民众对线路优化改造的理解和支持。三是镇村公交是公交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并非是畸形的公交,而是政府对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出行不便人群的福利,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公交车辆的更新是公交提高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并非主观臆断,车辆的性能也不是从外观可以判断的。再次感谢您对公交事业的支持的关心。 |
|